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罕见革命文物: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证章
2021-07-21 09:42:40

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证章,甘肃省博物馆藏_b

■广东佛山 廖章荣

这是一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证章(见图),圆形、铜质,目前仅见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枚,该证章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值得关注。这枚证章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记忆,是传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重现那段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下辖延安、绥德、三边、关中、陇东5个分区,其中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陕甘边南区。

193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陕甘边南区改为关中特区,秦善秀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张邦英任副主席。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首府延安。

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更名为关中分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习仲勋任关中分委书记,霍维德任关中分区专员,关中分区机关先后驻陕西旬邑县境内的职田镇马家堡、后掌乡阳坡头、马栏乡马栏村等地。关中分区的辖地包括陕西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全部和旬邑、淳化、耀县、同官(今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宜君、黄陵6县部分领土以及甘肃正宁、宁县一部分,全区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1941年,受战争影响,陕西省委和关中分区机关单位迁至旬邑县马栏。194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方针,陕西省委和关中分委合并为关中地委。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前后召开过两次党员代表大会,分别是1937年10月和1939年7月。

据笔者研究,这枚证章应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所用,所以证章的正面特别注明“廿八年用”(1939年)。1939年7月,关中分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陕西旬邑县职田镇上墙村召开,当时有50多人代表关中分区400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在这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由习仲勋、张仲良、郭秉坤、张凤岐等13人组成的中共关中分区第二届委员会,习仲勋连任关中分区委员会书记,并兼任关中分区专员。

关中分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所讨论的议题,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并不断制造军事摩擦。陕甘宁边区最南端的关中分区东、西、南三面均处于国民党军的包围、封锁之中,关中分区成为反封锁、反摩擦的前沿阵地。1939年春,关中分区连续出现了多起国民党军枪杀分区机关工作人员的事件,同年5月又发生了“旬邑事件”,习仲勋后来说:“接二连三的反共摩擦,都证明了国民党反共政策的变本加厉,也使我们干部了解到统一战线中是有斗争的。”有鉴于此,在1939年7月召开的关中分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除检查关中分区两年以来工作外,还重点讨论了关中分区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确立统一战线工作斗争必要性,认为在统一战线工作过程中必须进行斗争才能维护团结。

尽管当时国共之间已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摩擦事件,但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抗日大局,除必要的反击外,仍尽力维系国共合作关系,从这枚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证章的设计,即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良苦用心。这枚证章设计精巧,时代特征鲜明,正面有“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证章”“廿八年用”字样。证章的上半部为蓝色和国民党党徽,象征着国民党,下半部为红色,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这种设计风格明显表现出浓厚的国共合作意味,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反映。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