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明中期“浙派”巨擘吴伟《灞桥风雪图》
2021-08-11 09:32:53

■四川广汉 朱相谌

灞桥,一座穿过千年汉风唐雨的桥,由于其“出都而野,此其始也”(程大昌《雍录》)的独特地理位置,对迎送往来者而言,无异于人生路途上的一道关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站在灞桥,不论前瞻还是回望长安,离情别意、落第羞赧、宦游寂寞、天涯羁旅等情绪都纷纷各自涌上心头,于是用“折柳”“踏雪”等方式来予以抒发,柳枝、风雪等因此成为与灞桥情思直接相关的意象。灞桥风雪最初是指灞桥春天飘扬的柳絮,后因晚唐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孙光宪《北梦琐言》)一语,遂回归其本义。“灞桥风雪驴背”嬗变成了诗韵画影中的经典意象,不仅化为索句觅诗的“诗思之助”,是此后诗歌的常用元素,并且溢出进入画屏,成为后世画家竞相描绘的重要题材。宋元已经有了这类画题的创作,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数吴伟的《灞桥风雪图》。

吴伟(1459—1508),字士英,又字次翁,号鲁夫、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朝中期“浙派”绘画巨擘,“浙派”分支“江夏派”的创导者。其幼时孤贫,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学习绘画;后得曾国公朱仪的赏识,二十岁便以画成名。他曾三次应诏:宪宗时入宫为锦衣卫镇抚;孝宗时入朝授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武宗时再诏,吴伟未启程而醉酒以逝。吴伟擅人物山水,早期画风精致工细,中年后雄健奔放、恣肆酣畅。其山水画作以苍劲纵横之笔,挥洒淋漓之墨,充满了动感、力度和气势。吴伟的传世作品有《松风高士图》《灞桥风雪图》《长江万里图》《溪山渔艇图》等。

其中的《灞桥风雪图》(见图),绢本淡设色,纵183.6、横110.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凸现了吴伟主宗南宋“院体画”而形成的风格,是其中年画风定型后的匠心之作。此画绘危峰陡崖、冰河寒潭、古树疏枝等严冬景致,冷气森森,充斥天地。画面远处是茂林中露出的屋顶,代表的是京师长安。中景的灞河曲折回环,雪落水凝。远景和中景水气萦绕,风雪弥漫,满目萧索。在近景凛冽的风雪中,一寒士跨驴缓缓行过灞桥,耸肩俯首,似在沉思吟咏,苦搜诗句。二仆躬身缩脖,携行囊蹒跚相随。《灞桥风雪图》用侧锋卧笔勾勒山石,山骨嶙峋;林木枝桠呈钉头鼠尾之状,顿挫分明。此画行笔迅捷,横涂竖抹,线条粗简,墨色淋漓,转折方硬,皴法躁动,画面显得疏纵、荒率、寒峭和险拔。通过《灞桥风雪图》,吴伟将“灞桥风雪驴背”这个固定意象范式下艰难、执著去寻觅诗思的传统画意完美地渲染了出来。

纵观此画,灞桥短小简陋,灞河清浅狭窄,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模样——也许这才是吴伟心中的灞桥意象:灞桥是喧嚣芜杂市井和诗情画意山川的分野,灞桥风雪则是抗击凡尘时俗、寻找生命本真的标志。吴伟这种不完全写实、主要画意境的笔墨语言,在灞桥鲜明文化底蕴的加持下,依托唐诗宋词中空阔乾坤、漫天风雪、苍茫万径、瘦弱蹇驴、孤独诗人、空寂灞桥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寒气凛凛、砭人肌骨的灞桥风雪意境。此等冷触角,既不是沿袭旧法去体现晚唐以来相关诗画冷寂清苦的审美倾向,也不是摹写寒士跨蹇风雪的愁损疏绝,而是刻画不以穷达萦怀的雅洁志趣和傲岸洒脱的孤独气质。“灞桥”“风雪”“驴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意蕴悠远、寒冽奇崛的山水图景。

在《灞桥风雪图》中,观赏者可以看到一种趣味、一种向往,以及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文化记忆和诗意怀想。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