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文博资讯 > 正文
西南地区古文化将“同框”亮相
——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展的江川李家山国宝抢先看
2023-05-22 10:42:06

2 (1)

珠被。

5 (2)

金腰带及圆形扣饰。

4 (1)

执伞男铜俑。

3

驯马场面铜贮贝器。

0

吊人铜矛。

近日,经过现场清点、交接,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的17件文物前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加5月27日至8月27日举办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对外展示李家山悠久的青铜文化。届时,西南地区古老的文化将在成都“同框”亮相。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代表性原创大展,展览规模宏大,汇集了中国西南地区32家文博单位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精品文物29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103件(套),展示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多姿多彩的青铜文化以及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玉溪李家山出土的青铜文物全方位反映了古滇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李家山青铜文化,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从2000多件馆藏文物中精选了17件文物参与展览。这些文物都属西汉时期,具有造型奇特、工艺繁杂、装饰丰富等特点,有浓郁的滇文化特色。参展文物包括驯马场面铜贮贝器、金腰带及圆形扣饰、剽牛祭祀铜扣饰、二牛铜扣饰、铜鱼仗头铜饰、吊人铜矛、执伞男铜俑、珠被等,涉及生产、生活、兵器、礼乐器、装饰品等各类器物。

其中,参展文物李家山47号墓出土的珠被(局部),原物用数以万计的金、玉、玛瑙、绿松石、琉璃制作成的各种管、珠、扣等饰件,缝缀在一块白色帛布上,大致呈长方形。因帛布朽殁,出土时多已散乱。经研究,这可能就是古文献中所谓的“珠襦玉柙”。“玉柙”是中原地区已发现的“玉衣”。“珠襦”则极可能就是这种“珠被”,覆盖在尸体殓衾上,是滇文化中由来已久的葬具和葬俗。

另外,51号墓出土的驯马场面铜贮贝器,整体为圆筒状,腰微束,平底下三扁平足,器身两侧铸对称立体虎形耳。圆形盖上分八组铸有十人七马:中间一组三人,一男子坐于中央铜鼓,双脚踏地,左手扶膝,右手前伸作训斥状,其后一人手持伞(伞盖已缺),身前一人右膝跪地,双手平伸似接受斥责;其余七组为一人牵一马环盖子周边分布,作牵马行走状。盖上十人皆头顶梳螺髻,头缠帕,腰束带,跣足。此器真实表现了滇人在头领监工下有组织集体驯马的场景,似为供奉驯化和驾驭烈马、蛮牛的“御神”。

而57号墓出土的吊人铜矛,矛刃部狭长近似柳叶状,近柄处两侧各悬吊一椎髻、双手反缚的男子。环骹上段饰数道双弦纹、雷纹、三角齿纹等组合图案。此器造型奇异,属仪仗兵器,所吊男子似为受刑之人,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

51号墓出土的金腰带及圆形扣饰,是一条用黄金锻打而成的腰带,其上錾刻卷云纹和曲线纹。圆形铜扣饰正面内凹如浅盘,中央嵌乳凸形红玛瑙饰,其外镶嵌细密的绿松石和玉环,再外嵌绿松石。腰带整体展开为金片长条形,边沿凿有紧密小孔以缝缀革带上。两端圆弧形,每端留有1或2个孔,孔口重合可系扣在圆形铜扣饰背面矩形齿扣上。此器物准确直观地表明了铜扣饰的作用。古滇文化墓地中仅李家山出土金质腰带2条,反映出滇国贵族装饰之奢华,且墓主人具有极高的身份。

据悉,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参加此次展览,不仅是增强馆际交流、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最有效的形式,也进一步提升了古滇文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图片由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