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桥
董灼文是清朝时期宁州的著名诗人,他性格不羁,钟爱田园山水,其著作被收录到《云南丛书》,其中有一部为《宁州山水志略》,收入《华宁〈黎县志〉校注》附录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书名似志乘,却有记有述,似散文,抒情述志词藻华丽;又似奏疏,言疾苦谏诤言;又似山水游记,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同时又记故事传说及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综合看,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优美的古文佳作,读来犹如一幅山水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蜿蜒的水道,秀丽的山色,旖旎的风光,古老的传说,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既为志,《宁州山水志略》记录了华宁山川河流的基本方位和走向,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文中对宁州的总体地貌特点概括为“内包爪水、外环大江、岗峦相亘、田野相望”,是为基本县情。文中详写了十余座山:即形若华盖的华盖山、形似倒釜的珠山、孤峰鹤立的文笔山、林木荫翳的马鞍山、峭拔独特的楼山、寒雨绪纷的五老山、撑云拄日的阳暮山、泉清如玉的玉泉山、竹兰叠翠的环翠山、如石碑般高耸的断龙山、大到不可丈量的马耳山、迤府老象山、可观三湖胜境的磨豆山等。当时宁州面积辽阔,土地肥腴,粮食优质,为东迤胜地。文中提到的分水岭是华宁南北山水的分界线,青龙河水患危害大,都有现实的意义。着墨较多的是楼山,写了四季之景色,作者感叹不遇李白、范仲淹,虽美弗彰也。
文中对华宁的五大泉眼、八大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是重要的水文记录,也是华宁成为“中国泉乡”的佐证资料。五大泉眼:一即出于恩永山脚下的恩永泉,南北二分为金沟银沟,有灌溉州治田野的首功;二即相对而出于华盖山后浣溪旁的青龙潭、白龙潭,为浣溪主源;三即涌于石涧的断龙山泉,泉水如轮奔壑、声响如雷;四即象鼻岭下香暖可濯的象鼻温泉;五即神秘奇险的七犀潭。八大河流:一即杨柳依依、香风扑面的恩永河;二即萦回似带、浑浊分明的浣江;三即触石有声的龙洞河;四即峭壁陡立、激流炫目的总多河;五即冲沙走石、淹田漂庐的华溪河;六即沙石壅积、水患无穷的青龙河;七即波涛凌乱、游鱼触惊的婆兮江;八即水量洪大、阴森洌洌的小江。
《宁州山水志略》还记录了华宁当时的不少物产信息,对我们挖掘华宁优良物种资源提供了依据。书中对华宁各山、各坝的植物物产、动物物产、矿物物产和土质分别进行了记载,可见董灼文对华宁的山山水水进行过详尽的考察。而华宁目前编纂的县志或乡镇志,只是笼统地进行收集而无具体分布表述,《宁州山水志略》是为很好的补充。如文中记载老象山产多种药物,如天冬、茯苓等,对于华宁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产地认证的溯源依据。
文中有两处记录了“厂务”(古代的矿产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民风败坏,废田弃农的恶劣影响。如文中记录了大兴“厂务”的危害:“赭山诛木折及勾萌而剪剔无余”,暴雨来时“横水四决而田畴多无矣”……董灼文于是借文向朝廷进言:“金穴铜山不足以当饥者之食,编珠缎玉不足以当寒者之衣”,因此要对“厂务”限额。
再有,文中描述了当时抚仙湖、星云湖和婆兮坝、浪广坝物产丰富、毓秀多姿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以及神奇的海门奇观、抚仙湖奇幻、婆兮江奇景,使流传民间的传说更富神秘色彩。如文中记述了登楼山神祠的来历,似乎为我们现在传统习俗“迎登楼老爷”找到了文化根源。
读罢《宁州山水志略》,让我有一种望见华宁的山、看见华宁的水之亲切感,这也许就是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