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史海钩沉|易门三山讲古
2023-07-18 10:30:36

□ 孙银龙

易门县是山区县,横断山脉东部的一支云岭山脉纵贯全境,又延伸到了相邻县份,正可谓千里来脉。山脉上耸立着许多山峰,如龙如马,似狮似象,姿态纷呈。其中旧县娘当山、十街马头山、小街老黑山和易门的几段历史紧密相关。

娘当山:县史留痕

首先是娘当山。《续修易门县志》记载,此山“土人名娘当山……昔土酋窃据于此。明初,因其地立县城于山之南,万历二年(1574 年)迁今地,峰峦峭削,山色青苍,下临旧县,一邑大观”。同书所录《迁县治碑记》中说,易门“元设洟门千户所,属巨桥万户府,后改所为易门县,设县治于所之南庄屯,以酋长世守之。酋死,有内乱,为同辈所攻,酋妻囊县印往娘当山为叛”。《迁县治碑记》还说,“洪武十五年(1382年),滇平,设云南府,领昆阳州,而易门县属焉……易门治仍娘当村”。土酋即土官。元初,统治者入云南之始,在各地设府、所。平定云南后,设云南行省,把云南纳入了当时推行全国的行省制度中,但统治方法上仍用当地土著民族中的贵族分子为“土官”进行统治。“土官”在地方的权力很大,行省官吏很难使他们“奔走唯命”。到明初,明朝军队进入云南后,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土司制度,如果土司不守朝廷法度,也将同“流官”(朝廷任命,有任期的官)一样被革职。至明中期时,明政府在一些地方进行“改土设流”,地方政权更有利于明朝中央集权统治。以上引文告诉我们,易门作为县名始于元朝,县治地址在距千户所不远的南庄屯,由土官世袭官职。后来,世袭酋长死后,内部发生争斗,酋长夫人就怀揣大印跑到了娘当山,以印为凭,重新掌握权力,同时就在那里建立了新的统治中心。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易门划归云南府昆阳州,县治仍然设在娘当山,由土官进行统治。直至万历二年,这种状况才结束。当时,云南巡抚邹应龙为了镇压荞甸人民起义到了易门,感到治所分离,不便治理,在前人动议的基础上奏请朝廷搬迁易门县城,最后由知县唐之夔完成了此事。所以,娘当山下的“旧县”,实际是这段历史留下的痕迹。

有关娘当山这一山名的由来,方志资料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山峰高峻,须仰视当见,故名;第二种说法是当土官内乱,酋长夫人携印带儿到此山时,怀中幼儿啼哭不止,夫人安慰说“别怕,天大的事有娘当着”。以后,此山就被称为娘当山。这两种解释,前一种因山势而得,后一种与史事有关。后一种说法如果确切,我们对“内乱”和“往娘当山为叛”的性质姑且不说,仅就酋长夫人的言语行为来看,她应算一名勇敢的女性了。

马头山:神圣之山,反抗之山

第二座是知名度很高的马头山。沿安易高等级公路到县城,一路都能见到马头山马首昂扬、向东奔腾的雄姿。此山风物、历史颇多,大要有三:第一,该山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大明一统志》称为蒙低梨岩山,有人考证山即彝族第31代祖先仲磨由男率众到达定居的地方。第二,马头山仙人洞的传说。传说广泛流传于十街、绿汁江边一带,此不赘述。应当说明的是,仙人洞被邹应龙命名为元武洞,《续修易门县志》记载较详细。第三,与云南历史上一段人民的反明斗争相互印证。明中叶以后,社会矛盾加剧,人民反抗不断,史书记载,嘉靖至万历时期,云南反明斗争持续不绝,并多次提到“荞甸贼乱”。荞甸是一个地名,一种观点认为在易门县十街小马山,但有书记载说荞甸“在昆阳、新兴(今玉溪)、易门、三泊(今安宁)、嶍峨(今峨山)数县之间……地方五百里,其地宜荞,故谓之荞甸”。方国瑜先生认为,这些地方“尽为沐氏庄园,农民遭受严重剥削,而起义反抗,为晚明农民战争一大事,见于记载之荞甸农民起义,前赴后继,延续一百多年”。可见,“荞甸贼乱”实际是一次涉及范围广、时间长的农民起义,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嘉靖年间巡抚吕光询和万历年间巡抚邹应龙都曾花大力气进行镇压,因而得到朝廷重视。《滇略》评说此事:“至今滇人安枕,二巡抚之功居多焉。”在易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荞甸通火(庄园里的小头目)李向阳和易门土丞王一心联合进行反明,为吕光洵镇压。万历二年,易门人民再次参与荞甸反抗斗争,邹应龙带兵镇压时到达易门马头山。此事在《续修易门县志》中多处提及,如“杂志”条中记载:“马头山,形如马首,夷贼每出入劫掠,必祭此山,明万历二年,巡抚邹应龙征乔贼至此……至马头山,乔贼授首,遂斩一马首与贼首共瘗之……自是叛贼悉附,村民神而祀之于柱。”邹应龙为什么要在马头山埋马首、立石柱?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马头山被彝族人民视为神山,邹应龙的手段,实际是一种攻心政策,试图从精神上摧毁百姓斗志。此外,该书“方技”条直接道出了动因,志载:“邹至马头山,曰:此山雄杰,后必有复为寇者,当技其要以制之……遂斩一马首与贼首共瘗,立石柱以镇之。”但是,此后荞甸人民的反抗斗争,仍不绝于史书之中。

马头山史实风物和山光景色并称,为易门旧八景之一,前人多有题咏。如雍正庚戌进士董良才曾题《马头山色》一首:

昂首天外势崇隆,奋鬣长嘶万壑风。

断碣半随芳草没,独余山色映晴空。

老黑山:“南疆丹娘”在山下战斗过

第三座是小街老黑山,海拔2608米,为易门县境内最高山。与山有关的史实不多,但山下的小街乡,民国时期称上定乡,是易门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20世纪20年代,易门旅省学生王旦东等在这里开办了“寒假义务学校”第四分校,古老的山乡,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南行记》的作者艾芜当时也在这里参加学生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易门人民为迎接解放,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国民党省政府的上定乡起义,被誉为“南疆丹娘”的孙兰英就是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献身的。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上这三座山,其有名不在有仙,而在于青山有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易门人民,也在于青山有幸,勤劳勇敢的易门人民赋予山灵气。老黑山下出生的王旦东,创作了许多花灯剧,至今仍为云南人民所喜爱传唱,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抗战花灯”,更是把花灯剧赋予了新的内容,为花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街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孙兰英雕像,似在深情地凝望着这块土地。娘当山往东,柏树坝子被人们称为“米槽”,直穿而过的安易高等级公路加强了其与昆明、滇西的联系。马头山上物产丰富,古产名马、巨竹,草箐的细蚕豆向来为易门人喜爱。山脚下是易门豆豉和陶瓷制品的原产地浦贝,北面的铜厂乡,森林茂盛,华山松在绿汁江岸形成松涛云海,往南是为党的出版事业和为国家安全工作作出过贡献的刘惠之、刘志汉兄弟二人生长的十街河谷。可以说,易门的山敞开胸怀哺育着易门人民,勤劳勇敢的易门人民用双手描绘了易门的秀美山川。易门有句俗话说:“站在马头山上,看得见昆明街上吃米线的人。”青山不老,青山作证,站得高、看得远的易门人民,将为新世纪的地方建设与发展再添华章。(来源:玉溪日报)